在草原深处,5G网络、千兆光网让防火瞭望塔化身永不掉线的“云端哨兵”;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珍稀动物影像,借助低轨卫星网络同步上传至生态大数据平台……这些场景,正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宽带林草”建设的通知》加速落地,一幅以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生态保护变革、赋能数字林草发展的新图景正全面展开。
近年来,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区和草原等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发布的《通知》聚焦4方面部署了9项任务,提出到2027年底,林场(所)驻地通4G/5G网络比例达到90%,人口聚居区、重点防火瞭望塔等重要点位4G/5G网络覆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范围内的关键点位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覆盖,穿越林区和草原的国道和重点省道沿线按需实现4G/5G网络覆盖。
如何确保“宽带林草”建设任务有效落实,让“蓝图”变“实景”?如何优化林草网络建设环境,疏通跨部门审批“最后一公里”堵点,破解偏远地区通信网络可持续运营等难题?带着这些业界关心的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通信管理局发展处处长刘利鑫、中国信通院规划所副所长牟春波、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森林与草原防火研究室主任王明玉、中国移动计划建设部无线网络处副处长毛剑慧、大兴安岭林业集团防火办工程师赵建伟五位专家,请他们给出破题之道。
攻坚提速,筑牢林草发展数字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宽带林草”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林区和草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林区和草原多样化用网需求、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林区和草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这些广袤区域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场景。目前,人口相对集中的林场驻地、管护站点及一定规模的聚居区,已初步实现4G网络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正布局5G网络。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种子,已悄然在绿色土地中生根发芽。
在林草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多维度协同推进” 的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模式已交出亮点答卷。“自2021年起,内蒙古通信管理局通过实施国家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统筹基础电信企业自建,以及组织内蒙古森工集团向基础电信企业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建设基站400余座,林区重点场景移动网络覆盖率由不足10%跃升至90%以上,主要道路、瞭望塔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分别突破70%与60%。”刘利鑫介绍说。
在网络建设者看来,林草区域一直是5G网络规划建设的重点。“建设前期,中国移动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创新应用4G/5G双模基站、绿色高增益天线等新技术,为森林防火巡查、草原直播经济等场景赋能。”毛剑慧举例说,山东移动打造的“5G+智慧森林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预防为主、防灭一体”,让万亩林区火情监测迈入全方位、立体化新阶段。
成绩显著,但挑战仍在。牟春波直言:“这些区域远离城镇,网络建设面临审批、投资、维护、收益等挑战,5G、千兆光网等先进网络建设仍需加强,管护站、防火瞭望塔、监控塔等点位网络覆盖有待提升。尽管各地在审批、通行、合作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合作模式,才能更好地支持林区和草原的保护、经营和开发。”
提速增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宽带林草”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通知》明确提出“优化网络建设施工环境”,核心指向“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审批、减免相关费用”。面对现实挑战,唯有把《通知》要求落到实处,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通信网络在林区草原畅行无阻,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根基。
首先,明确责任,让执行“有法可依”。《通知》特别提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关于推广江苏省、山东省临沂市用地用林联动审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要求推进。牟春波表示:“各地区可以根据上位法要求执行,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问题,积极修订完善本地规章制度,便于落地执行。”
其次,协同联动,给审批“提速增效”。针对审批手续繁琐、流程较慢等情况,多部门联动建设协调机制是关键。“各地林草主管部门要以‘只跑一次’‘一个口进出’为目标,推动审批事项协同办理。”王明玉提出具体建议,一方面,通过线上政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另一方面,设立“宽带林草”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审批。
内蒙古正在先试先行。刘利鑫表示:“内蒙古通信管理局将按照《通知》要求,协调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林草局落实政策支持,力争建立内部联审小组,推动审批事项协同办理;同时协调自治区林草局在各盟市落实‘宽带林草’建设用林用草要素保障专职‘协办员’,深入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审批要件准备工作。”
最后,减免费用,为企业“减负松绑”。在专家们看来,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评估各类相关费用、协调设计减免,并出台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处在偏远林草区域、建设困难的项目,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建设成本,提高企业参与“宽带林草”建设的积极性。“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将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减免林区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各类费用,如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等,降低建设成本,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步伐,为提升林区和草原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赵建伟如是说。
聚力聚智,多方联动共建宽带林草新生态
“宽带林草”建设非一力可成,需众智共筹。在保障工作方面,《通知》强调要建立协调机制、分类组织实施、强化工作引导、加强配套支持、促进合作共享。林草系统主体单位和工信系统主体单位的跨领域深度协作,将为“宽带林草”建设铺就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一是机制先行,四方协同架起沟通“桥梁”。刘利鑫提出:“可以借鉴‘宽带边疆’的建设经验,将相关部门具体经办人员纳入其中,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内蒙古通信管理局将主动对接涉及的自然资源、林草、文物等部门及相关企业,与自治区林草局牵头成立区级沟通协调机制。”
二是分类实施,供需对接绘好“施工图”。王明玉提出:“林草部门可以根据林区和草原的功能区域划分、资源分布情况以及重点保护区域等,为通信部门提供详细的‘需求清单’和‘资源地图’,明确覆盖优先级。”通信部门结合自身网络规划和技术能力,按需为不同区域定制差异化建设方案,提供网络、算力、系统集成等技术支持。
三是资源共享,双向开放共筑生态通信网。赵建伟表示,“林区经营单位需免费开放林区和草原建筑物、防火瞭望塔和微波铁塔等各类资源,保障通信设施平等进入;同时承担建设瞭望塔加固、引电、供电等配套设施,帮助协调支持杆塔、机房、传输引接等建设方。”相应地,基础电信企业也要积极开放铁塔、杆路等通信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预防等监控检测感知设备的建设。
四是共管共维,网络运维各展所长。林草部门对林草环境的熟悉度更高,在长期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若林区工作人员能够参与到林区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可大幅提升维护效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长。中国移动大力推进网络运维数智化转型,愿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完善远程、智能化运维能力。”毛剑慧提议。
向绿向新,“宽带林草”建设是必答题也是强引擎
科技守护绿色,网络赋能林草。“宽带林草”建设不仅是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也是赋能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强引擎”,更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的深情对话,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网络建设方面,助力林草网络跨越式跃升。基础电信企业能够为实现智慧林草提供有力保障。毛剑慧表示:“中国移动始终以应用为导向支撑业务发展,充分发挥5G网络特色优势,以高速的网络服务为基础,融合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森林旅游服务平台、智慧林业云平台等各类信息化项目建设。”
生态保护方面,实现环境监管“不掉链”。“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多布库尔保护区、呼中保护区、绰纳河保护区等国家级保护区,利用通信光缆、基站、多维感知摄像设备,建设生态感知系统,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监控和管理,支持林草生态可持续发展。”赵建伟介绍。
火灾防控方面,成为应急防控“神经中枢”。王明玉以雷击火防控举例:“国家林草局实施的‘森林雷击火防控-揭榜挂帅’项目,在全国7大重点林区建成了森林雷击火监测网和技术体系,形成了‘全波三维雷电探测网、雷击火险监测网、瞭望塔和地面监测网、遥感卫星监测网’四网融合的雷击火监测体系,实现了雷击火防控向技防主导和‘灾前防控’的转型。”
展望未来,牟春波呼吁:“坚持统筹保护与发展、优化建设施工环境,可以大大加快林区和草场等场景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林区通信网络与城市地区先进网络能力同步发展,在林区生活的群众能充分享受高速宽带带来的丰富业务,也能够促进智慧旅游、林下经济等发展,带动林区经济转型。”
来源:人民邮电报